网络社会学 | 网络事件、网络话语与公共领域的重建

2016-02-15 10:27:00
admin
转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citizen)通过参与网络而成为网民(netizen)。[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2]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参与公共领域的有效手段。由于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相对于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的特殊性,使互联网成为公共舆论形成的极具潜力的平台。“在网络中,一个针对社会问题的公共讨论空间,即公共领域正在形成。”[3] 本文拟以近年来出现的网络事件为例,就围绕这些网络事件形成的网络话语及其对我国公共领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

一、网络事件:反映并重构社会现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公信力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愿意选择互联网作为表达自己意见的场所;社会事件也倾向于首先在网络空间内传播,形成网络事件。这里所谓网络事件并非纯粹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事件,而是围绕某个现实中的社会事件产生,而在网络空间引起网友广泛讨论进而形成网络舆论的事件。

以天涯杂谈论坛为观察对象,笔者回溯了近5年来天涯杂谈上发生的网络事件。这些网络事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六类:(1)管理制度,如孙志刚事件、电力系统薪金调整、深圳妞妞事件、钟南山被抢劫事件、网络实名制争论、户籍制度讨论、信访制度问题、押钞员枪击储户事件、北京小贩打死城管事件;(2)外交和国际重大事件,如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事件、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网络签名事件、反日愤青问题;(3)医疗问题,如哈尔滨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中医存废问题、“茶水门”事件;(4)教育问题,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择校费问题、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教育体制改革问题;(5)民生经济问题,如石油调价问题、“房奴”问题、重庆钉子户事件、苏丹红事件、《物权法(草案)》讨论、香蕉有毒事件;(6)文化时尚,如郭敬明抄袭事件、网络游戏危害、广电局禁播国外动画、吴莹莹事件、虐猫事件、郭德纲代言藏密减肥茶事件、“林黛玉”出家事件、虐猫事件、于丹现象讨论、超级女生现象讨论、方永刚事件、复兴汉服争论、杨丽娟事件;(7)打击犯罪,如刘涌案、沈阳宝马车撞人事件、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事件;(8)官员腐败,如深圳妞妞事件、邓玉娇事件;(9)权力滥用,如北京小贩打死城管事件、哈尔滨警察打死人事件;(10)学术腐败,如丘成桐引爆北大信誉危机事件、北大“未名湖酒店”争议、黎鸣叫板四色定理事件等。

可见,网络事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利益群体剧烈分化,社会矛盾纷繁,多数民众都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安全。特别是弱势群体,面对强大的行政力量和社会中种种不公正待遇,难免在心中积累了不满和追求自己权益的渴望。不难发现,上文列举的网络事件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普遍和腐败、职权滥用以及弱势群体利益受损有关。在网络被广泛使用之前,因为国家行政力量严格控制着传统媒体,人们通过传统媒体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非常有限。网络的普及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互联网上普遍存在的电子邮件服务(email),电子公告栏(BBS),在线聊天(chat on line)和网络博客(Blog)等都支持用户以匿名的方式参与其中,使得公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加各种公共讨论,并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论来改变自己在网络社区不同地位和不同层面上的公共决策,实施改变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政策和法律”[4]。由于网络允许在身份缺失的条件下传播信息以及相对较弱的信息过滤机制,人们可以摆脱几乎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束缚畅所欲言,网络成了人们表达自己意见的理想平台。实际上,在人们普遍感到意见表达不充分的情况下,特别当面对一些社会突发事件,这种感觉变得格外强烈的时候,网络作为一个相对缺少明确规则和社会控制的环境,提供给人们一个可以给情况带来改变的可供选择的新模式。[5]

在最近发生的各种网络事件中,“华南虎事件”无疑是最能体现公共舆论事件过程和特点的例子。在这场由拍照者、官员、媒体、专家、读者、网友共同参与的博弈战中,从最初关于虎照的真伪之辩,发展到后来关于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的意义之争,以及发展到社会成员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网络空间和网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2007年10月13日到2008年6月29日历时八个多月,按照各方力量的参与与变化,“华南虎事件”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表1 华南虎事件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事件的产生

2007103日,陕西省镇坪县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到了华南虎的照片。陕西省林业厅迅速组织专家进行考证,并得出鉴定结果,肯定了照片的真实性和华南虎在中国境内没有灭绝的现状。

10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鉴定结果:公布了部分照片,对拍照者周正龙给与2万元的奖励。同时发布消息说,争取在野生华南虎活动区域设立华南虎特别保护地。

10月12日16:38:01,新华网社会频道于发布新闻《最新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腹地》。这是网络媒体关于华南虎事件的第一篇消息。此后很多论坛关于华南虎现身陕西的帖子都是引自这篇新闻的内容。

10月13日,一则质疑虎照真伪的帖子首先出现在色影无忌论坛。上午9时,网友“第一印象”直接以“照片是真的吗”为题发帖说“疑点甚多”,利用专业照相技术分析虎照为假引起了专业光影技术人员的注意,开始了对此事件的讨论。15时,“第一印象”又发帖说明“所谓新发现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只不过是把一张平面的老虎像放在草丛中拍摄的。”

10151811,网友“党指挥枪”在天涯贴图社区发布了一篇《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从各大媒体转载后的不同声音中总结了六种质疑。成为了此次华南虎照真假大讨论的导火索。该贴自发布到152300回帖72个,截止到20081231日回帖1350篇,访问量超过了160万。此贴之后,在国内各大论坛上相继出现了数篇相关内容的主题贴,或是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以增加讨论素材。比如新浪网,从1015日、16日,新浪论坛出现以华南虎为主题的帖子有5个,例:陕西村民派野生华南虎照片是假的;疑点颇多-陕西村民拍到野生华南虎;华南虎已经吸引了大批媒体,拭目以待,很快就会真相大白;陕西村民忽悠华南虎太没有技术含量了等。大量的回帖或是怀疑、或是肯定、或是嘲笑、或是批评。

网易、新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影响力较大的门户网站,在开始的这两天里,虽然关于华南虎的报道比较多,但更多的是转载关于华南虎出现的消息,披露陕西省林业厅已拟报请陕西省人民政府,按规定程序申报建立陕西镇坪华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首先,事件初始,引起网民关注的有两种因素:一是客体,即华南虎作为一种濒危物种的特殊性;二是主体,拍照虽然是个人行为,发布照片却是政府行为。近几年,政府公共行为失范现象增多,社会成员不满情绪增加,使政府的公信力、公权力形象面临严峻地考验。所以对于政府行为,社会成员会始终保持比较高的关注度。只要是牵扯到政府行为,网民都会有比较高昂的情绪来深究。对照片真假的质疑实际上就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反映着政府的信用危机。

其次,事件的传播受网络空间本身的特点的影响。色影无忌虽然最早发表了质疑的帖子,但该论坛的性质决定了参与的网民只是限定在拥有独特影像技术的部分网民,讨论的主题、帖子的内容、参与的人群都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但是天涯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聚集了各行各业、各个知识层次的网民,他们的参与是质疑之声得以扩大的关键。事实证明,没有大量、广泛网民的参与,没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声音,很难形成网络舆论。

第三,网民最初在网站、论坛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基本是随意、零散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也没有形成鲜明的打虎派。最重要的是,除了网民之外,还没有其他力量的介入,没有对峙一方的出现。这一阶段,没有力量对比,没有相互论战,跟其他的网络新闻热议没什么两样,只是部分网民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形成“假老虎”“纸老虎”等说法。

第二阶段:事件的发展

20071017日,陕西当地报纸《新闻晨报》发布消息“陕西省林业厅驳斥华南虎照片造假说”。陕西省林业厅17日表示,照片的公布是慎重并负责任的。同时驳斥了PS之说,再一次肯定鉴定结果,即华南虎存在的真实性。网易、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几大网站迅速转载,并在各个网络社区引发网民的进一步跟帖质疑,结束了网络空间只有网民发表言论的状态,政府的声音开始出现,论战阵营开始形成。

傅德志开博。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子植物分类学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具名在网站上公开劝喻拍摄者周正龙早日坦白,并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傅德志还于10月22日开通博客,专门作为打虎的阵地。仅仅22日一天,傅德志上传27篇博文,共计回帖728。文章被广泛转载,傅德志的名字在各大网站上频频出现,成为了打虎英雄的代名词。此时傅德志已经凭借其特殊的身份、专业的分析、另类的言论奠定了在网络社区舆论领袖的身份,成为了打虎派的领军人物。

10月24日,国家林业局介入,明确要充分了解情况后,将把事件的新进展适时向公众公布,并没有对照片的真伪发表评论。

关克开博。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20071026日在新浪网上开博,发表“对周正龙拍摄野生华南虎的情景还原”,回应网民对华南虎照片的质疑,当天跟帖1000多个。此后又陆续发表“是什么把真老虎变成了纸老虎”、“谁在为我们的英雄脸上抹黑”、“我坚信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为真”等博文,为周正龙、为虎照作证,由此扛起了挺虎派的大旗。关克的博客理所当然被视为“挺虎派”的大本营。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首先,以网站论坛、博客等为平台的大范围的讨论真正开始,博弈的双方阵营正式和意见领袖凸现。挺虎派、打虎派的参与各方在虚拟空间内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政府、专家、网民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新浪论坛,10月16日-11月15日,147个主题帖,回帖数千个。天涯论坛,论坛管理员于2007年10月7日、11月4日、11月6日将“纸板做的野生华南虎,能通过专家法眼鉴定,却过不了网友慧目置疑”、“陕西华南虎小游戏——找叶子”、“南方都市报:‘周老虎’只有猫般大?”等关于华南虎的主题帖标志为推荐话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吸引网友的参与。色影无忌论坛,网友不断地提出不同的专业分析。色影无忌网站负责人老西介绍,截止到11月12日统计,华南虎临时论坛共发出1157个主题帖子,总共25000多个跟帖。“网站的历史上,只有申奥和世界杯的时候这么热闹过。”网易为此专门开通了“你认为华南虎照片是真是假?”的网络调查。截至11月16日晚10时,网易统计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7794票、85%的网友认为“周老虎”是假的,3083票认为是真的。

其次,网络开始出现深入到照片背后的政府行为、政府利益的声音,使“华南虎照”从科学问题走向公共事件。比如,网友“清水”在新浪论坛发表“华南虎照片背后隐藏巨大利益的驱动”,指出“制造华南虎的存在是当地政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一步,是为自己政绩贴金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林业部门、当地政府、有关专家,都将因为华南虎在当地的存在而受益。”跌宕起伏的“真假之辨”,开始发展成政府与民意的互动过程。

第三,虎照真假问题开始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并通过网络介入事件过程,但尚未认真介入现实事件的发展。

第三阶段:事件的高潮

网友“小鱼啵啵啵”于07年11月16日在无忌论坛发贴“人肉引擎搜索结果,请看四川攀枝花朋友给我发的疑似老虎原图”,确认了年画虎是照片的原型。这张照片引起了巨大轰动,到中午就已被顶到了13页,其后跟帖达到近2000条。与此同时,各地的网友都在四处寻找这款具有收藏意义的年画。紧接着,网民自发组织人肉搜索引擎,四川、广东等地相继发现相同年画。历时不到2个小时。网民发挥其浩大的集体力量,契而不舍的探询真相,使对“华南虎”真伪的调查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掀起了这场网络大讨论的高潮,各大网站和报纸在几分钟内开始转载和评论。

1125日,网易网站发布全套数码照片,并于122日发起了由六方专家组成的摄影协会组织的鉴定会,与会专家专门对年画虎和周正龙拍摄的老虎做了同一性鉴定。

12月4日,国家林业局称不越位鉴定虎照,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公众质疑形成的巨大压力,12月19日国家林业局已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再次进行鉴定,并如实公布鉴定结果。07年底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的要求下,陕西省林业厅启动华南虎照片二次鉴定工作。但是,二次鉴定结果延迟公布。

天涯论坛特意邀请参与事件报道的记者,开辟“与众参与调查记者一起探究陕西华南虎真相”的帖子,详细向网友介绍调查经过和一些报道背后的故事,跟帖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600个。

在网民的呼声中,国家级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华夏物证鉴定中心,民间最权威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享誉国际的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等,分别对陕西华南虎照做出研判,得出假老虎的结论。《新京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广州日报》等也纷纷进行报道,并根据网络上的质疑来找寻事件的真相,同时提出了公众知情权和政府的诚信问题。上述报纸的相关评论矛头也直接指向当地政府,要求当地政府部门给出真相并做出合理解释。所有舆论汇集成一点,即质疑政府部门的信息,并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首先网络讨论开始从情绪化的辩驳走向理性的指证,从虚拟空间回到社会现实,双方都在寻找有利的证据,并呼吁权威鉴定。

其次,在得到“周老虎”原型的有力证据之后,平面媒体和民间专业机构开始介入事件过程,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第三,在各种证据倾向于表明华南虎照为假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仍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激化了网民对政府本来已有的不信任和抨击,使论辩双方的焦点彻底现实化了。大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只有现实行政、司法部门的介入,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事件的结束

20084月,陕西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和动管站副站长、华南虎调查组组长卢西荣被停职。

20085月,陕西省政府发布消息称“华南虎事件”进入全面的调查阶段。

2008629日,陕西省政府宣布照片为假,省监察部门对省林业厅和镇坪县13名相关公务人员给予严肃处理,撤消了对周正龙奖励2万元的行政决定并依法批准逮捕。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首先网络事件完全回归社会现实,网络上已很少再看到围绕虎照真假的评论,针对照片表象的讨论已经完全褪去。多数评论开始围绕政府行为、政府公信力展开,并对事件的最后结果发表看法。

其次,事件的结束并非是找到了全部“真相”,而是行政、司法权力介入的权宜性结果。这可以从关于对周正龙和其他事件相关者的处理是否恰当的后续讨论中反映出来。这表明,网络事件虽然源于现实,其影响可以重构现实,但却无法还原现实。

二、网络话语:跨媒体传播及其公共影响

网络事件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源自围绕网络事件形成的公共舆论,即网络话语的力量。“话语”一词是后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福柯(Michel Foucault)最早提出的概念。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它团体所认识的过程。”[6] 话语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或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7]

网络话语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产生的集体行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分散的个体由于对同一事件的关注聚集到一起,聚集的人群当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是直接的、循环往复的,人们不断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不断接受来自别人的反馈,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个体会不自觉地模仿、采纳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而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8] 在新的模式里,个体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人,而是成了群体的一部分,个体的行动化为整体的行动,个体的声音也化为整体的声音。因此,网络话语就是网民围绕某个关注点在网络空间发表的、有影响的集体意见。网络话语同样来源于社会现实,并且与现实话语一样,网络话语能够体现出福柯意义上的权力。

回顾“华南虎事件”以及其他网络事件的发展过程,网络话语一般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其一,网络话语主体参与的广泛性。网络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网络言论没有各种门槛的限制,也没有长短、好坏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愿意就能参与进来。正是由于互联网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以及网络信息的无限性等独特优势,公众可以绕开传统媒介的“监管者”和潜在的排斥与权威,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发言的空间,真正拥有了话语权。在“华南虎事件”中,参与者虽然大多是匿名的,但从其帖子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判断出他们的现实身份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意见领袖实名开博,更是取得了一呼百应的效果。这些或匿名或实名的网民,在同一个平台上、围绕着同一个话题展开互动与交流,使网络成为真正开放的公共领域。

其二,网络话语主题的社会现实性。任何群体性事件都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而网络事件则更多地反映了草根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弱势与强势之间的矛盾冲突。“网络话语涉及的领域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还是关乎社会体系、法律、伦理和意识形态等重大的异常的变动。这些涉及到社会敏感问题的事件,往往能引起人们极大的热情。由这些事件激发起来的公共话语往往是争论激烈的,甚至还有偏激的和不理性的成分。”[9]“华南虎”的背后是政治集团的寻求利益的手段,“华南虎事件”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产生的信用危机。所以,在“华南虎事件”后来的发展中,照片真假与否已不再受关注,焦点渐渐落在了社会成员对政府行为、政府公信力的不满上。

其三,网络话语表达的直接性和情感色彩。在传统媒介上,公众一般通过种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念。而“互联网上可以充分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网民们选择互联网表达意见的最重要的理由。由于公共性与私人性的高度融合,网络话语权得到了最为直接的体现和释放。网络话语充分、直接的表达,使互联网上充满了生动、活泼的舆情民意。”[10]就像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会产生共鸣一样,个体在交换意见和讨论问题过程中,彼此间会在情绪上相互影响,导致众人的言论产生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趋势,每个人都会自觉的让自己的言论和其他人的言论协调。匿名发文更容易导致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言论发生。在“华南虎事件”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中,网络话语与官方话语的对峙走向了白热化,网民不仅敢“以人头担保”华南虎照为假,言辞激烈地指责政府“不作为”、“利益保护”、“黑幕”等。被网友广泛支持的观点形成后,相反的意见会立刻被网友群起而攻之,或嘲讽或谩骂,或者在相反意见的讨论帖内攻击,或者另发一个帖子与对手针锋相对,直到对手不再发言。

其四,网络话语演变的不确定性。网络话语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1)聚焦阶段,即网友就网络事件发表评论并逐步形成主导意见的阶段;(2)扩展阶段,即通过对网络事件的关键证据和现实意义的发掘,使主导意见得到众多网友接受并对公共舆论产生影响的阶段;(3)博弈阶段,即通过“一边倒”地排斥其他意见,向对手发起全面进攻的阶段;(4)功能阶段,即网络话语起到了公共舆论的作用,促使某个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并不是围绕每一个网络事件形成的网络话语都能够顺序走完这几个阶段,有些网络话语可能因为缺乏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流于网民的自娱自乐;另一些网络话语则可能因为缺乏理性的沟通和有效的证据,或者缺少有力的意见领袖,而止步于第二阶段;还有一些网络话语因为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或者因为焦点问题过于敏感,而在第三阶段以情绪宣泄告终。像“张志刚事件”、“华南虎事件”这样的网络话语,之所以能够最终对社会现实起作用,一是因为有记者、律师或科学家这样相对具有专业权威的意见领袖,二是因为网络话语得到了其他媒体的共鸣,实现了跨媒体的转换。

对传统舆论的研究表明,个体意见的表达是舆论的开端,但舆论并不是个体意见的叠加,而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像所有互动网络一样,参与舆论的人群中,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的知识更丰富,对问题的分析更深刻,这些人往往能对知识较少、分析能力较弱的人产生较多的影响。因而,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的人更多的是给别人影响而不是被别人影响,有的人更多地接受别人的影响而很少影响别人。所以,舆论的内容更多取决于那些有较强影响力的人,或者说取决于“意见领袖”。同样,在虚拟空间里,在网络话语的形成过程中,一些网民凭借自身素质,如文字水平高,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等等,往往会成为“意见领袖”,他们的意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网民的态度,引导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11]

“意见领袖”可能是从网民当中逐渐产生的,也可能是论坛管理员安排的。在“华南虎事件”中,天涯杂谈的斑竹“党指挥抢”、在色影无忌论坛上首先从摄影技术角度发表专业质疑贴的“第一印象”、最早将华南虎照与年画虎联系在一起的“小鱼啵啵啵”,在初期阶段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中国科学院的傅德志、陕西省林业厅的关克则在后来成为对垒双方的意见领袖。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的言论左右了网友的互动焦点,并引导了网络话语的方向。

此外,网络事件只有在网络话语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进入公共领域。所有舆论在其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都不能摆脱媒体的作用,网络舆论也不例外。网络话语在形成和发展为公共舆论的过程中,会和两种媒体发生作用:一是网络媒体,一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指的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网络媒体指的是依靠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媒体。虽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日渐成熟与规范,但其普及性和公信力与传统媒体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传统媒体仍然是网民们获得重要信息的重要途径,而那些网民以外的广大公众,就更依赖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因此,网络话语要从网络走向现实并对现实产生影响,单单依靠网络媒体是不够的。

观察对现实产生影响的那些网络事件,传统媒体无一例外的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孙志刚事件”中,《南方都市报》是信息最初的源头,而网络话语形成后,原本沉默的其它媒体也开始大量转载相关信息。“刘涌案”中,二审改判之初,虽然网络上已经是舆论沸腾,但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还比较冷静。但是不久,《外滩画报》的两篇评论“对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的质疑”和“媒体质疑刘涌改判死缓的价值”,彻底改变了形势。好像是一个导火索,各个传统媒体随后纷纷发表类似观点的文章,不仅是网民,整个社会都掀起了“杀刘”的舆论。相反的例子也可以在已有的网络事件中找到。比如“深圳妞妞事件”,随着各大传统媒体不再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网络舆论也慢慢归于沉寂。而在“广电局禁播国外动画事件”中,网民在论坛上纷纷抗议广电总局的做法,但是网民的反对没能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没有传统媒体就网民们的观点进行报道,一段时间之后,这一事件也渐渐褪出了是网民们的视野。

在“华南虎事件”后期,传统媒体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傅德志在自己博客中以人头作担保,周正龙很快也以人头担保作为回应,这个很戏剧化的论战很快被《新快报》以“用脑袋能担保华南虎的未来吗”加以报道。同时,《中经时报》以“谁来保住专家和农民的‘脑袋’”,《北京晚报》以“华南虎真伪不必‘拿脑袋担保’赌咒发誓”,《北京青年报》以“别把华南虎照片的真伪搞成了娱乐事件”,《检察日报》以“科学问题能“以脑袋担保”吗”等予以呼应,网上网下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事件的热度陡然升高。在网络出现年画虎的第二天,《成都商报》的记者就飞往攀枝花与网友见面并取证。《人民日报》11月21日在“人民时评”刊出“‘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文中借用了网络人肉搜索的结果:“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有关专家与年画印制厂商也表示‘有99%的概率是同一只老虎’。”这是在网络人肉搜索找出华南虎原型为一纸老虎后,权威媒体发出的一则针对性的评论。不仅如此,11月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在其“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s)栏目中,以“珍贵老虎照片在中国沸沸扬扬”(RARE-TIGER PHOTO FLAP MAKESFURFLY IN CHINA)为题,刊登了争议之中的野生华南虎照片。《财经》立即对此发表评论说,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如何在独立、透明以及专业的原则下,完成对这一事件,以及对当地野外华南虎处境的调查和确认工作。

可见,传统媒体的参与是网络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传统媒体的支持下,网络舆论才能不局限在有限的网民当中,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感染公众,推动事件的发展。事实上,网络话语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改变了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的权威,网民可以独立于传统媒体设置自己的议事日程,而且网民的议事日程可能会吸引到传统媒体进而改变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如果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不予理睬,网络话语也就只能在虚拟的空间里自生自灭。

三、网络话语权与公共领域的重建

“华南虎事件”所展示的是网络话语权的实现过程,是网络话语与其他话语形式(比如传统媒体)、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草根话语与精英话语、非正式话语与正式话语之间的博弈与较量。并且,这种较量形式本身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可(合法化),对现实事件的处理与解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凸显了网络话语权在公共领域的突出作用。

有关互联网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是国内学者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12] 所谓公共领域,按照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看法,“意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从事业务的或职业的人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联合体隶属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并有责任去服从。当他们在不从属于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的规模较大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13] 在公共领域中,公众的讨论是理性的、自由的,不受政府和社会影响,所讨论的不仅仅是与讨论者利益相关的问题,其内容代表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利益。

按照国内学者对哈贝马斯的解读,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结构,也是联系二者必不可少的纽带。而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国家、政府、市场等系统的力量不断得到强化,社会生活世界逐步为系统所殖民,沟通理性日渐式微。“由于传统媒介始终脱离不了国家和政府力量的控制,并越来越受控于商业利益,因此公共领域的结构性框架遭到了前后夹击。”[14] 因此,要重构沟通理性、建立理想的言说情境,单纯依靠传统媒介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网络媒体承载了社会成员对公共领域的期待。在网络媒介中,沟通的自由性、交互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使公众意见和社会公意的表达有了现实的可能。而当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对某一社会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并且这种共同的意见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那么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便可以形成。

公共舆论形成的一般包括4个因素:(1)存在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2)有许多个人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3)在这些意见中,必有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4)这种共同的意见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华南虎事件”就是一起成功地创造了公共舆论的网络事件。在这个事件中,首先是网民对华南虎照片真假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找到了一个共同去探讨的结合点;再从照片真假之争发展到涉及公众利益的话题——“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网民、专家、学者、民间团体、媒体等先后被裹挟进来,通过分析、探讨、争论,最初的集体行为逐步演变为理性的言谈互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沟通倾向性的意见——照片是假的、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形成了一种无法漠视的公共舆论压力。网络话语在事件从网络走向现实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直接推动了当地政府的道歉、国家权力部门对照片的鉴定、司法机关的介入和对责任主体的惩罚。

从近年来发生的其他重大网络事件来看,网络话语也开始成功地将某些社会问题推进到公共领域,通过与公共权力对话,进而使之被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可望得以解决的政策问题。比如2003年轰动一时的“孙志刚事件”,正好发生在2003年3月,正值该年“两会”召开期间。“孙志刚事件”后,2003年6月,国家通过了《救助管理办法》,彻底废止了《收容遣送办法》。同年6月,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7月21日,民政部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3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从而制止行政部门滥用“国家”、“政府”的名义侵害公民权益。

当然,如前所述,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话语都能像“孙志刚事件”、“华南虎事件”那样起到触动公共权力的作用。在现阶段的网络发展状况、网民素质、以及国家权力控制的条件下,在公共领域直接和全面地主张网络话语权还不现实。但正如有学者认识到的,网络话语实现自己的权利和权力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作为一种主体的权利,互联网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种自由表达的资格和自由,为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传播创造了更多的可能。而作为一种权力,即网络话语的有效表达,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制度化的保障机制。虽然网络话语权还有政府控制的因素,但应当承认,网络话语权为人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的可能性。话语主题的多元化,正是重构我国公共领域的重要条件。网络话语的多元化,造成对传统一元化价值观的挑战,造成思想的“去中心化”,对“话语霸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话语权解构了社会传统媒体对“新闻”和“重大事件”解释的权威地位,权力正在向受众倾斜。网络话语权成为冲击传统话语媒介造就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结构的先锋,使这种结构造就的话语的垄断与独裁被彻底打破。[15]

总之,互联网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新的“阿基米德点”。在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探讨中,网络的视角帮助我们逐步破除了社会客观性的迷思。通过考察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和工作组织的影响,我们了解了网络技术由外生性条件转化为内生性要素的机制,认识到网络与社会的相互建构特征。而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网络对我国公共领域重构所蕴含的重要涵义。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