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年学术评价

2018-01-05 16:56:00
潘玥斐
转贴
摘要:​2017年,对“学术评价”版来说又是紧张而充实的一年。一年来,“学术评价”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学术导向,秉持严肃的学术态度、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反思问题,建言献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7年,对“学术评价”版来说又是紧张而充实的一年。一年来,“学术评价”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学术导向,秉持严肃的学术态度、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反思问题,建言献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立足根本 聚焦“推进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义重大。2017年,“学术评价”版刊发多篇文章,聚焦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2017年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学术评价”版刊发《抓住机遇 顺势而为——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思考》。文中分析,所谓“机遇”一方面指的是目前全球处于重塑期刊评价体系的时期,在这个全球重构期刊评价的重要时刻,中国学术界尤其是社科评价领域不应该“失语”;另一方面指的是中国从大国迈向强国时,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社会科学评价的主导权。在如此大好机遇下,加快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仅需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也需要推进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中国特色评价体系的支持。“学术评价”版刊发《以中国特色评价体系支持“双一流”建设》。该文提出,“双一流”建设需要中国特色评价体系。中国特色评价体系,必须体现中国社会特点、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进而影响世界发展与文明进程。中国特色评价体系要在吸收国际评价经验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在引导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舞”中,获得对其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独树一帜。


2激浊扬清 反思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2017年,“学术评价”版坚持聚焦学术不端行为,组织多篇稿件从多个角度反思问题、分析原因并建言献策。


2017年4月,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的《肿瘤生物学》期刊撤销中国论文107篇,涉及500多名作者和多家医学专业机构。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在学术评价、学术规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术评价”版刊发《反思施普林格撤稿事件——改进学术评价 加强学术规范》一文。该文认为,施普林格撤稿事件反映出相当多的基层单位尚未真正落实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等原则和方法,“以刊评文”的片面做法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同行评议机制亟待完善,对违规作者、“第三方”必须有效治理。一方面,学术共同体要加强自主自立自律意识,携手科研管理界、期刊界等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权威的评价体系,完善各种学术规范,切实贯彻落实各项共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需要推出顶层设计、打出“组合拳”。“学术评价”版刊文《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须有顶层设计》,解剖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提出以“组合拳”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对症下药的治理方法,应是从国家层面上、从学术文化上着手顶层设计,着力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标签轻文本、重资历轻资质、重大题目轻小问题、重宏大论述轻逻辑论证、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重国外期刊轻国内期刊、重等级思想轻平等交流等的学术文化。《以“组合拳”重击学术不端行为》一文认为,我国有必要出台更加严密、严格、严厉的预防机制和惩治措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因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重要的是落实。只有坚决落实调查监督机制与惩处办法,才能提高违规成本;只有坚决落实科研诚信和科学素养教育,才能摒弃错误观念;只有落实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与科技评价体制,才能有效抵制浮躁社会风气的侵袭;只有坚决落实严惩学术腐败的处理办法,才能赋予科研工作者维护科研诚信的信念与勇气。


治理科研不端,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学术评价”版刊文《通过落实主体地位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指出,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预防和治理科研不端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治理科研不端,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承担主体责任,从科研环境入手展开综合治理。首先,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特别是原始数据的记录与保存制度,督促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起规范原始数据的记录与保存的主体责任;其次,建立科学的学术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再次,健全学术规范监督制度。


3正本清源 深化对学术评价问题的理解


学术评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2017年,“学术评价”版聚焦期刊影响因子、学术期刊审稿人素养等影响学术期刊及学术评价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本清源,深化对于学术评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曾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使用中被一些评价体系异化,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学术评价”版派遣记者专访领域内专家,并撰文《正确认识和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文章提出,刻意炒作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过度依赖影响因子阻碍学术发展。当前应倡导更合理地利用影响因子或研制更好的评价标准,让学术评价从只关注影响因子转到关注学术本身的水平上来。对复杂的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应本着追求公平公正的宗旨,恰当地使用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量化指标,并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互补、对比、印证。


学术期刊审稿人制度是一种通行的学术评价范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期刊审稿人对期刊稿件的录用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其修养非常重要,应当受到重视。“学术评价”版刊文《公正品鉴 审慎探讨——学术期刊审稿人的修养》,认为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公正理性的学术品鉴,谦恭审慎的探讨交流,是审稿人应当练就的品格修养,也是审稿人应当遵行的道德准则。


4与时俱进 关注学科体系建设


2017年,“学术评价”版继续关注推进学科反思,并关注学科体系建设新动态。


2017年,“学术评价”版刊登多篇稿件,关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建设《发挥优势 统筹推进 多措并举——“双一流”建设尤当重视支撑学科》,指出高校要建设一批一流的支撑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在推进支撑学科建设中,要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多措并举,通过优化学术资源配置,统筹管理好学科、人才、项目、资金、评奖、育人等活动,推进科研评价体系创新和机制改革,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紧扣“双一流”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一文提出,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主力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全面推进“双一流”的进程中,扶优扶需,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基固本,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抓住基本概念创新。“学术评价”版刊文《抓住基本概念创新这个关键点》,文章认为,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的一系列新论断,对于在研究中更加重视“生活”这一基础性概念乃至基本概念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把生活概念引入社会学概念体系,建立起“生活论”的概念解释框架,有助于认识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特别是“生活论”的概念解释框架,为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及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巨大的概念空间和理论动能,可推动社会学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创新“生活”概念需凝聚中国智慧,总的认识路径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根基,并通过西方现代社会理论的激发,建立完整的、更富解释力的生活概念。


2017年,“学术评价”版刊文对一些新兴的学科给予关注、审视和反思。方言和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汉语方言研究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学术评价”版刊文《汉语文献方言学及研究再思》,提出从学术研究视角出发,在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语境下,方言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在国家与民族文明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进一步加强方言尤其是文献方言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学者倡议构建“中国古典学”学科并开展相关研究。“学术评价”版刊文《借鉴比较 划定范围——由根本问题入手构建中国古典学》,思考中国古典学与西方古典学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已有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之间的差异。要构建中国古典学有三种策略,包括直接借用、另起炉灶、借鉴或有限利用。可以借鉴西方古典学的研究方法,以对出土文献和文物、先秦传世典籍、古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的研究为主,旁及相关领域,整合对中国古代文化中被掩埋、被遗忘的部分的研究,构建一门中国古典学。


“四库学”学科理论的构建与完善、研究队伍的建设、研究平台的打造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推动“四库学”迈向新阶段》一文提出,推动“四库学”的研究,不仅要立足文献,而且在此基础上,要与学术史、思想文化史、政治史等研究结合起来。同时,还可进一步拓展视野,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同时代的欧洲,以全球的视野,把中西文化放在同等视角下进行研究。即以跨学科、跨国界视野,展开纵横研究。同时,“四库学”研究还要挖掘、发扬光大前人从事四库研究时注重实践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下,“学术评价”版在2017年收获满满。2018年,我们将继续在这片学术田野上精耕细作、稳中求进,更好地服务学界。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