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观察:造就一部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

2019-07-02 17:33:00    admin    3862    原创

一个研究方法造就一部经典社会学著作,这不仅是对研究方法的肯定,更凸显出社会学研究的独特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需要较为长久的观察、理解,才有可能发现事情的真相,即现象背后的本质。
参与观察:造就一部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比如问卷法,通过发放问卷,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数据,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值得怀疑,但问题就在问卷上。对于填答问卷,有各种主客观因素会影响被调查者,所以被调查者的回答并不完全可信,而为了使问卷不成为废卷,有些调查员有时候也会做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等等。

所以真正的研究是费时的,而且需要深入实地进行观察和理解。道听途说不可靠,而简单进行问卷调查可能只是研究者想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被研究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试调查或许有助于解决研究者和被调查者存在的沟通障碍问题,但问题的主旨多半没有多大变化。
研究对象的变化意味着研究方法,甚至研究问题也需要进行调整,定量研究方法显然在这方面没有多大优势。长期的蹲点观察,在现实中可能并不被允许,但这样的研究方法,确实会让研究更有深度。因为“仅凭调查,你的理解无法达到你通过已发展得十分纯熟的定性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P2)。
这绝对不是在夸大定性研究,更没有贬低定量研究的意思。社会研究不是简单的单向收集资料,它更需要理解,而收集回来的问卷是死的,它无法与人互动,所以它只是单向传递信息,且信息的真伪还难以辨别。
参与观察法相对比较费时费力,这需要充足的经费作支持,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那么相对长时间的观察根本无法实现。“如果没有研究员学会赋予我的支持和完全自由,我绝不能进行对科纳维尔的这项研究”(P3)。
实际上,任何研究都需要类似的支持,不仅在经费上,更需要在自由上。对于研究者来讲,做研究也通常会遵循经济学原则,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样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研究是科学的、神圣的、严肃的,这样的想法可以有,但这样的行动还是需要尽量避免。
“谋求通过泛泛的调查来解答只有最熟悉当地的生活才能解答的问题”(P7)。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定量研究方法虽然被大家所推崇,可因为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而创作出经典的社会学著作,这好像并不多见。而那些成为经典社会学著作,且是纯文字性的著作倒是随处可见。
定量研究的时效性或许比较短,一段时间之后,情况自然发生了变化,所以研究结论就显得有些过时。再加上,定量研究方法可复制性强,不同的研究者完全可以使用同一研究方法,针对同一研究群体进行再研究,假如问题相同,结论也会基本一致。但是观察法就不同了,观察法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由于理解、知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角度等的不同,会观察到不同的情况,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观察法对研究者有更高的要求。
使用观察法的研究者也很多,但通过研究能让自己的著作成为经典,这样的情况自然不多见,可见研究者自身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观察法不是只描述看到的表面情况。表面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得到,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能力和方法。
而研究就不同了,它需要通过观察表面情况,深挖表面背后的深层意思。这个挖掘能力因人而异。所以观察法使用的效果也因人而异。“普遍的生活模式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观察那些以其行动构成了该模式的个人,才能建立起这一模式”(P11)。这就需要厘清个人与生活模式的关系,是个人建立了生活模式,还是生活模式影响了个人。这不是简单的观察就能看出来的,它需要理解、理解,再理解。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如何保持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距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使用观察法,近距离观察,尤其是想进行深入观察,就要缩短二者间的距离,这时候使用的便是参与式观察,即研究者融入到被观察者的群体里。这样做的好处是被研究者对研究者没有戒心,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最真实的情况,了解到的信息也比较准确。
不过,这样做也有弊端,即研究者难以保持中立,易感情用事,从而影响到自己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为了避免这样的弊端,研究者就需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即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被观察者,这样做,研究者不会被感染或影响,但被研究者可能就会做出迎合研究者的举动或者表现出与实际完全不一样的举动,如果研究者自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的,则意味着他收集到了虚假的信息。
所以,对研究者来讲,采用参与式观察,还是非参与式观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能盲目认为哪种方法好,就选择哪种。
选择一个落后的贫民区进行研究,说明威廉·富特·怀特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个人情怀。社会学虽然不一定能解决社会问题,但它对社会问题特别敏感,至少有促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研究者也是和向他提供资料的人一样,是一个社会动物”(P364)。
这是社会学研究最独特的特性。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是人,既有助于研究,也易对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对研究者来讲,研究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且必须是一个有独立见解和想法的主体。研究者的成果与其见解和想法是紧密相关的。
被研究者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相对于研究者来讲,地位的从属性较为明显。“我们在研究中的想法仅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对事实进行认真考虑时形成的一种必然产物”(P365)。研究成果是研究者的想法、事实、理解综合作用的产物,缺一不可。研究者的想法虽然也有可能被认为是一时灵起所悟,但这样的看法实际上并不准确。想法的产生一定是长期所见所思的产物,一时的灵起,是量的积累所引起的质变。
可见,研究者想法的产生需要时间,而且其想法会伴随研究进展不停变化。“研究时产生的想法实际上并不像我们读到的有关研究方法的正规论述说的那样发展”(P365)。
正常情况下,想法的发展与事实的发展是相对应的。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就在于人与研究方法合为一体,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我个人,对于特定的情境和我在开始从事研究时掌握的知识来说,肯定是最合适不过的。
只有当我们已经积累了一系列对于如何实际进行研究的说明之后,才能超越推理的画面,学习描述实际的研究过程”(P365)。学习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灵活运用研究方法,尤其是把研究方法与研究者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即研究方法的最佳选择是研究方法适合研究者,这其实是一个复杂问题,只有学习性,没有可比性,更没有通用性。选择哪种方法,是研究者自己摸索出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的,更不是研究者盲目选择的。
做研究选择什么主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要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作”(P366)。没有人的经历是相同的,最多也只是相似。根据切身经历去写作,才能写出特色,写出新东西。从开始写作以来,作为一位普通写作者,自己也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这是证明理论源于现实。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是谁想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就写写与自己有关或离自己最近的历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假如我打算写出点有价值的东西,就必须设法跳出我以前一直所在的那个狭小的社会圈子”(P367)。

熟悉的东西不仅因为它不再陌生,而且它让人变得没有好奇心,总是以一种习以为常的态度去看待它,认识它。所以对熟悉的事物,即便是社会学想象力十足的人,也会变得几乎没有任何灵感,不知道写点什么。换个环境,不仅是为了写作,也是为了寻找写作的灵感。熟悉当地的人,一般不会对当地有太多关注,所以让外人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尤为注意的是,外人研究,不能以自己是外人为借口,而为自己错误的结论找借口。

不管谁做研究,都必须务求真实和准确。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讲,完全“可以跨出自己惯常的活动领域,去深入了解那些活动和信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个人和群体”(P368)。这样的研究,确实富有挑战性,但更易有突破性,如林肯·斯蒂芬斯因《城市的耻辱》而成名,威廉·富特·怀特因《街角社会》而成名,等等。
任何研究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困难中,甚至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研究方法也并不新奇。威廉·富特·怀特在开始做研究时也是如此,有过失败,有过错误,也迷失过方向。“我在实地呆了18个月以后才知道我的研究方向”(P411)。这样的情况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如果都没有找到研究方向,谁又愿意给你经费支持。
事实上,做研究就是如此,研究方向并不是那么好找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给研究者充足的经费和自由,让他们无所顾忌地去做研究。没有遇上错误的,也就找不到正确的,没有谁做研究一下子就可以直接到位。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完成研究员学会的任务要求,这个研究的经费来源于这个学会的支持,自然得按照人家的要求完成最基本的任务;二是“《街角社会》作为博士论文被接受的任务”(P449)。
这两个任务并不轻,很显然,他都完成了。尽管《街角社会》在作为博士论文呈现在答辩老师跟前时,还是受到了质疑,但答辩老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要求否定这个独具特色的著作。事实证明,这些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除了学术学业上的任务之外,威廉·富特·怀特完成《街角社会》的时段里,也解决了他的个人问题。1938年,他与凯瑟琳·金结婚。学业、个人问题两不误,他是人生赢家。结婚,是一个成年的社会人应该做的事情。或许威廉·富特·怀特与凯瑟琳·金结婚,使科纳维尔很多女孩们的美梦破灭,也许她们还是不由自主痛苦了一段时间。
《街角社会》并不是完美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并不存在。随着《街角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街角社会》质疑和批评也越来越多,威廉·富特·怀特对此也作了回应,但无论谁批评或质疑《街角社会》,也都没有否认《街角社会》是一部经典之作,这就足够了。值得肯定的是,批评者对于《街角社会》的批评和质疑,只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偏激的个人言论,更没有进行人身攻击。
相反,今天一些不合学术的语言,甚至是人身攻击却并不鲜见。特定的研究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作者不一定说得对,那么你只需要阐述你自己的观点即可,莫要摆出高人一头的姿态,或者指责他人说得不对。做一个批评者很容易,但做一个合格的,尤其是高水平的批评者是很难的。作为批评者,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资格条件;二是能力水平。
《街角社会》是一部有社会价值的著作,在作者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影响了诸如安杰洛·拉尔夫·奥兰代拉(萨姆·佛朗哥)等这样的一批人。在威廉·富特·怀特的影响人,这些人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对安杰洛·拉尔夫·奥兰代拉(萨姆·佛朗哥)更是如此。在成果问世后,对于当地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有助于引起政府关注当地发展。《街角社会》研究的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风气、治安、生活条件等都是比较差的,唯一的好处就是,贫困地区的人容易有梦想,就像科纳维尔女孩的梦想就是“从科纳维尔以外的地方来一个比较有钱、有一份好工作、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小伙子,向他们求婚,并把他们带出这个地区”(P387)。

显然,这样的梦想并不容易实现,丑小鸭变白天鹅只是童话世界的故事,对于威廉·富特·怀特来讲,他也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任务。更准确地说,他没有这个意愿。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阶层,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威廉·富特·怀特在科纳维尔仅是作短暂的停留,他选择在做研究期间结婚,是否也与当地女孩们给他的压力有关。不过,我个人认为是有关系的,至少她们让他的婚期提前到来。


沪ICP备0909964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