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中山医学大学Hsin-Yi Chen等人于2015年在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上发表题为“Teaching about Human Rights in a Social Work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The Taiwan Experience”的文章。
台湾中山医学大学Hsin-Yi Chen等人于2015年在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上发表题为“Teaching about Human Rights in a Social Work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The Taiwan Experience”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向一所大学的25位大三大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设“人权、性别和社会工作”课程,进行前测和后测来分析学生在课程前后对“人权”态度的改变。研究发现,人权课程能显著增加学生的人权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权意识,使学生察觉和理解现实生活中侵犯人权的社会行为,并积极去扮演社工倡导者的角色,为促进社会正义而努力。研究问题
人权和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价值观和重要使命。多数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人权专业,应该承担起保护和促进人权的责任。社会工作的个性化和案主自决等专业原则也与人权相一致。然而由于台湾社会工作的发展受到美国和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人权与社会工作并无紧密联系,社会工作课程中也较少谈及人权。台湾文化重视集体利益、社会和谐、责任和团结,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或学生的体罚被当成一种教养方式,儿童或学生的人权受到侵犯。此外,性少数群体的婚姻权也不被承认。当前,社工学生对人权也只有模糊的理解。学者认为,人权要迅速纳入社工领域,社工教育必须先行。发展人权教育需通过三个步骤:知识基础、意识和行动,即应先使学生理解人权原则,然后增强人权意识,之后再投身社会行动,质疑社会不平等,进行反压迫实践。该研究通过向社工学生提供“人权、性别和社会工作”课程,了解学生课程前后的变化,来探索人权课程对提高学生人权意识,促进人权发展的作用。研究方法
该文的研究假设是人权意识可以通过人权课程来培养。学生对人权的态度通过Xie 和Dan发展的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量表包括24项内容,被访者对给出的描述表达自己的同意程度(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前测在课程的第一次课上进行,后测在课程的最后一周进行,前后测间隔4个月。在该课程中,学生被要求完成相关的讨论和作业。例如,寻找一篇关于人权或性别的报纸文章并进行分享和讨论、对社工进行深度访谈并据此写一篇反思性论文等。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及其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来探索学生对讨论话题的感受和看法。研究结论
25位学生选择的报纸文章中,11篇涉及妇女权利,3篇涉及残疾人权利,3篇涉及同性恋群体权利,还涉及宗教、学校体罚、AIDS病人等诸多主题。研究表明,学生课程前后的态度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在对父母和教师体罚、同性恋家庭等问题的态度上。第一,体罚是否侵犯了人权,是否可以当成一种管理方式?多数学生在课程之后认为体罚是对人权的不尊重,但也有学生认为父母或教师体罚的出发点是为孩子或学生好,只是一种管理方式。因此,社工将个人和政治环境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帮助服务对象发展自我意识,意识到人权虐待和压迫。第二,同性恋家庭的人权。报纸文章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主流文化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意识到同性恋群体在婚姻权等方面的阻碍,并致力于维护其人权、促进社会正义的建立。一些学生在几次课程后参与了LGBT的游行,将课堂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第三,学生人权知识的增加。课程中介绍了《人权公约》和《消除妇女歧视公约》 中的人权标准,增加了学生的人权知识。第四,学生的批判意识。有学生认为人权是西方的产物,不一定适用于台湾。还有人提出了“权利冲突”,即个人的权利有可能会损害其他人的权利。最后,人权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将人权概念内化,并投身于反抗人权侵犯的实践中。多位学生将人权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一位学生分享了自己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经历。“我实习的时候,帮助了一位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60岁女性提出离婚。她已经做好准备了,为什么她就不可以离开?她的孩子也都支持她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