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帝国主义

2017-07-31 13:23:00    陈梦根    3663    转贴
摘要:大约十多年前,学界曾经掀起过一波有关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热议。那时,作为一名财经大学的学生,我为经济学成为显学感到高兴,也为经济学分析方法被拓展应用于社会、历史、心理、行为等诸多领域的强大功力而深深折服。

大约十多年前,学界曾经掀起过一波有关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热议。那时,作为一名财经大学的学生,我为经济学成为显学感到高兴,也为经济学分析方法被拓展应用于社会、历史、心理、行为等诸多领域的强大功力而深深折服。


其实,回顾学术发展史,有关帝国主义的说法和争论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学科都曾冠以帝国主义之名。人文社科领域中称霸最早的是哲学帝国主义,这个提法现在已很少听到,但在古代中国和欧洲,几乎一切学问都可归为哲学。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哲学开始势微,为其他学科的崛起和扩张提供了机会。较早的是历史学,凭借自身学术资源及与政治势力的亲缘关系,历史学帝国主义的说法不胫而起。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学科不大服气,比如社会学,甫一露脸便有称霸野心,但社会学似乎从未获得显学地位。


此后,便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甚嚣尘上。这不得不提及加里·S.贝克尔,作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山鼻祖,也算是20世纪名动天下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几乎对社会科学所有学科都产生了不小影响。贝克尔开辟了一个以前只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把经济理论运用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包括诸多过去同市场力量没有联系的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犯罪学和生物学等,其代表作是《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贝克尔将经济学的视野拓展到犯罪、婚姻、家庭、歧视、偏好形成等社会问题上,正因如此,沙克尔顿称他是“作为帝国创建者的经济学家”,1992年贝克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于是,经济学家开始披坚执锐,所向披靡,不断侵入遥远的知识领域,几乎无所不谈,小到企业、家庭,大到国家、社会、国际关系,传统领域如货币、财政、就业、价格,新辟领域如股票、合作、集团行动等。从学科分化的意义上说,经济学已拱手作别哲学,其三大分析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以及供求关系、利益最大化、理性选择、交易成本等理论大行其道,不断被用来解释许多非经济问题。



经济学得以冠之帝国主义,屡屡攻城略地,一方面依赖于自身所建立的一套理论,另一方面在于统计模型的武装。正是统计方法的不断引入,为经济学发展注入了科学精神,经济学才得以日益工程技术化,真正获得强大的功力。实际上,统计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无论哪门学科都要与数据打交道,都会用到统计分析方法。相比之下,当今人类知识宝库中似乎还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像统计学那样在其他学科领域应用如此之广,好似如鱼得水一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真要给一个学科加上帝国主义的桂冠,统计学可能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


统计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常新的学问。据记载,我国夏禹时代,地分九州,人口1355万,《尚书·禹贡》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状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从学科意义上说,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创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代表作是《政治算术》一书。在这部书中,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英国、法国与荷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从而为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马克思称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统计”(statistics)一词源自现代拉丁语statisticumcollegium(国会)和意大利语中statista(国民或政治家),德语中statistik最早是由高特弗瑞德·阿亨瓦尔(1749年)使用,表示对国家资料进行分析的学问,即“研究国家的科学”。稍晚,大约在18世纪末“统计”一词被引入英语。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统计学是一种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艺术和科学。汉语中的“统计”指对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有合计、总计的意思,较早的记载是明朝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古今书籍,统计一代,前后之藏,往往无过十万;统计一朝,公私之蓄,往往不能十万。”


20世纪以前,统计学的领域主要是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社会统计和经济统计,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断统计迅速壮大,与描述统计比肩发展。于是,统计的范畴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成为通用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用于研究社会和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统计通过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认识未知现象,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均值、方差、指数、抽样、概率、实验设计、正态分布这些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经济增速、物价指数、工资水平等统计指标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经意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离不开统计,无不在“统计”与“被统计”中生活着。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水文、地质、考古、遗传、地理、农业、工程、航天、军事、医药、心理、物理、化学、气象、人类学、生态学、动物学、流行病学、水产渔业,也包括政治、经济、管理、文化、教育、法律、历史、传媒、体育等,以及保险精算、选举预测、医学诊断、气象预测、环境保护、宗教事务、核技术等。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一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后,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强化,统计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正如英国作家、社会评论家H·G.威尔斯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如果说哲学帝国主义、历史学帝国主义、社会学帝国主义、经济学帝国主义,多少可能会有一些怀疑和异议,而讲统计学帝国主义,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原因在于,不同于经济学帝国主义或其他帝国主义,以往不同学科所谓帝国主义更多地属于学域层面,表现为学术领地的争夺,可能有争利的因素;而统计学帝国主义更多地属于工具层面,表现为研究方法的植入,互惠的因素更明显。并且,经济学等帝国主义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视角的问题,往往会掺入价值判断的因素,包含主观的成分,可谓见仁见智,难免受到质疑。若说统计学帝国主义,则是统计方法为其他学科或领域所用,是引入一种新的科学、高效的武器,有助于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客观的成分更多一些,受到批判的可能性自然更小。实践上看,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受到一些谴责,反对者会举出无数例子来证明惯常的经济学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有悖于事实,如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基于实据分析或决策的时代,没有数据说话往往不足为信,这自然要用到统计学知识。相比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高调和张扬,统计学帝国主义则更为低调和内敛。



这里谈统计学帝国主义,并不是要宣扬统计学的专业优越感。实在地讲,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统计学还远没有真正的优越感。统计思想和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提升,甚至一些学术研究中为统计而统计、为发表而统计的现象也不少,统计理念的推广和统计应用的改进仍需不断努力。学术上的帝国主义表面看似乎是某个学科扩大自己的领域,侵蚀别人的地盘,甚至被视为学术界的“火并”,但往深里想,这种观点是狭隘的,有失偏颇。从根本上说,这体现的是学术的竞争,不同学科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值得鼓励的。回过头去看,历史上不同学科的帝国主义倾向大多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算是人类文明史的珍贵印记。学科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科学帝国主义的表现,一个新兴领域的崛起可能伴随传统学科的收缩,但这种竞争很难说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进步,表现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外移。


德国学者斯勒兹曾说:“统计是动态的历史,历史是静态的统计。”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哲学味十足,但细想之,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到经济学,再到统计学帝国主义,当今时代就是“科学帝国主义”的时代。从学域帝国主义到工具帝国主义,是否也能视作科学精神的发展呢?虽然在人类巨大的无知面前,任何所谓的“帝国主义”可能都是渺小的,但不管怎样,可以预见的是在数字化生活的今天,统计学帝国主义的倾向或将不断加强。如果眼界再放得开些,应该看到,科学并非人类生活的一切,科学之外有艺术,还有宗教,而艺术需要夸张,宗教需要信仰。

       

最后想说的是,在这里谈论统计学帝国主义,并不是要较学科之长短,而是想倡导大家更深刻地了解统计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更好地理解统计和用好统计,不同学科加强交流,使统计成为帮助人们分析、研究和决策的科学利器。当前,在统计学思想指导下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与(大)数据相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数字化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这篇小文章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统计的用处,多一些人将孩子送去学统计,单位招聘时能更多地选择一些统计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感到很欣慰了。

 (作者:陈梦根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



沪ICP备09099644号-7